宁陕县四亩地镇:女儿当自强 ——记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娘子军”

2021-01-21 15:32 作者:唐瑜 来源: 字体大小:【

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性格豪爽、泼辣能干,却又温柔贤惠、美丽动人,常年来,“抛弃”家庭,“忽视”性别,毅然奋战在四亩地镇脱贫攻坚战场的每一个角落,她们就是四亩地镇的女强人们,是小镇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扶贫一线“女战士”

四亩地村包村干部徐亚星,一个地道的紫阳女娃。见到她的第一眼,就对她印象深刻,因为她黝黑的脸庞在众多女孩中尤为出众,后来才得知,徐亚星刚到镇上时,还是白白嫩嫩的小姑娘,历经一个夏天的走村入户,风吹日晒,最厉害的时候,脸上晒蜕皮,就“美黑”成现在这样,加上齐耳短发,活脱一个假小子。

2016年12参加工作以来,她就一直驻扎在四亩地村。四年来,除了春节,她几乎很少回家,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走访贫困群众身上。她用双脚丈量了四亩地村的每一片土地,用真心温暖了678户1924人,谁家几口人,住在哪里,家里有什么产业,就业情况如何,她都了然于心。当问到她如何记得这么多户的情况时,她淡然道:“去的多了,就刻在心里了”。

“这个女娃娃认真负责,村级档案以及户档都是她整理归档的。帮扶的贫困户视她如亲女儿,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找她,不放心别人。四亩地村大,有些农户住的山高路远的,徐亚星就跟着我们一起过河爬坡,没喊过苦,没叫过累。2017年,正逢扶贫对象核实暨数据清洗,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接连好几周都没放假,好不容易迎来周末,徐亚星倒了4趟车,回到家已是深夜,刚到家就接到了镇上的紧急通知,要求返岗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已很久未归家,回家之路还很艰辛,但她毅然决然决定回到工作岗位。第二天清晨,6点就从紫阳出发,时间太早了,赶不上车次,倒了6趟车,最终在中午11点赶回了镇上,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同村的驻村工作队员薛远友说到。

她不仅时时刻刻心系群众,她还着眼村上产业发展。

2018年,紫阳县正如火如荼发展艾蒿产业,紫阳女娃徐亚星了解到艾蒿产业发展前景好,是一个短、平、快致富项目,能够快速帮助群众增收。她利用私人关系,迅速联系紫阳县华会实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并邀请到四亩地镇实地考察。经过考察,受地理环境限制,加之运输成本过大,无法种植艾蒿,实现收益最大化,徐亚星感到有点失落。但她表示,会持续关注产业发展,力争引进更多更好的惠民产业。

当问到最遗憾的事时,徐亚星笑着说道:“最遗憾的,应该是在妈妈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不在身边吧。我的妈妈身体不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栓,经常住院,但是我每次都是最后一个知道,妈妈担心影响我的工作,从不告诉我,都是出院后,哥哥才跟我说”。看向徐亚星的笑眼,里面是无尽的心酸。

幸福的是,外地女娃在四亩地安了家。2017年,偶然的一次机会,徐亚星与当地学校一名老师结缘,相恋,2019年顺利步入婚姻殿堂。从此,心中除了群众,还多了一份牵挂。

据悉,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四亩地镇严格执行“五包”责任制,落实了146名县镇村干部结对帮扶670户贫困户,实现干部包帮全覆盖。其中有37名女干部结对帮扶156户贫困户。她们甘于奉献,数年如一日地战斗在脱贫攻坚战役的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扶贫精神的内涵,在四亩地的大地上闪耀着扶贫巾帼的奕奕神采。

红岩山上“女猪倌”

四亩地村王红,四亩地镇红岩山种养园区负责人,儿女毕业在外工作,王红和丈夫常年居住在四亩地集镇安置社区。眼看含辛茹苦拉扯长大的孩子,如今都已事业有成,本该是享受的年纪,两人却喜欢“折腾”。

当问到王红为什么要创办养猪场的时候,她说:“我就想着我们两口子年轻力壮的,还想再奋斗奋斗,这些年脱贫攻坚搞得火热,我们都看在眼里,加上镇上领导鼓励我们发展产业,给我们宣传各项扶贫政策,2019年猪肉价格成倍上涨,我们就计划办个养猪场,用绿色蔬菜喂养,让大家吃到放心猪肉,另一方面,也想尽自己的力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

办厂初期,面对着资金和技术的缺乏,王红可犯了难,在政策的扶持下,在丈夫的鼓励下,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她们筹措130万元,在海拔1400米的红岩山上修建了猪场,购买了42头能繁母猪,开始了养殖之路。

在涉农整合资金项目支持下,修建了园区用水蓄水池、存储饲料加工厂房、园区建设生产用电线路以及产床,眼看着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养猪场逐步步入正轨,王红的心里可乐开了花。

从来没养过猪的她,积极参加县镇组织的各类技术培训,从书本上、网上学习各种养猪知识,主动邀请技术人员上山指导,除了吃饭、睡觉,天天“与猪为伍”,观察习性,如今,王红摇身一变养猪专家。

“最近母猪在产崽,红岩山上温度低,我们担心小猪受冻,为了保证小猪存活率,我们夫妻俩就住在猪场旁边的饲料库里,不确定母猪什么时候产崽,半夜最少要去查看三次,等母猪生下来了,就赶紧把小猪擦干净,再放到产床上”。王红说到。

如今,王红的养猪规模已达到能繁母猪42头,产崽400头,计划2021年养殖能繁母猪200头。为了让大家吃的放心,圈舍周围流转了8户群众的土地,用于种植黄豆、红薯、白萝卜、红萝卜、白菜,为养猪提供绿色饲料。该园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农产品收购、带动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农户代养等方式带动周边的贫困户23户,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户均收入5000元以上。

从养殖新手到致富能人,王红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坚韧的意志,带领乡亲们阔步迈向康庄大道。

像王红这样的致富带头人,四亩地镇共有11名,其中3名女性。四亩地镇牢固树立"抓产业,就是抓发展,就是抓脱贫"的理念,坚持把做实“支部+X+贫困户”模式作为群众增收的主抓手,先后建设了桃园梁农林综合园区、欣向荣中药材种植园区、梨子园猪苓种植园区、红岩山种养殖园区、荣庚林麝现代农业园区等5个重点园区,建成“长、中、短”结合的特色产业,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目标。5家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55户494人实现稳定增收,户均年收入3000元。

引领致富“女能人”

太山坝村刘海兰,居住在太山坝村最远的林口子小组,如今52岁,家庭和睦,育有一儿两女,皆学业有成,在外就业,家中只有夫妻二人。丈夫付俊琦是村干部,平常忙于村务,家里就靠刘海兰经营着。

“我们村上的壮劳力基本都出去务工了,屋里就剩我们这些女人家,平日里除了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和小孩,也没别的啥事。我们本来就发展的有猪苓,对种植技术不敢说精通,但基本都能掌握,就想着把林口子组的妇女们号召起来,大家一起发展点产业,给屋里减轻点负担。”刘海兰笑着说到。

说干就干,在丈夫付俊琦的支持下,2017年,刘海兰筹款20万成立了宁陕县太山坝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起初,妇女们都处于观望状态,担心自己不会种植,买种子的钱打了水漂。刘海兰就挨家挨户走访,耐心劝说,承诺初期可以帮忙代买种子,种植过程中也会给大家提供技术指导。在刘海兰的动员下,林口子组有8户妇女愿意跟着她一起发展产业。

栽种猪苓过程繁琐,从选址到准备菌材、摆放菌材,再到日常的管理,检查遮阴、保湿、防虫情况,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刘海兰不仅要忙于自己家的产业,还要到其他群众的地里帮忙查看指导。猪苓种植基地山高路远,坡陡路滑,交通工具上不去,刘海兰就带领妇女们扛着猪苓种子徒步上山,很是辛苦。

说到这里,刘海兰眼圈微微有些泛红,她说到:“老付一天村上的事也忙,我必须要把家里这些事操劳好,才能更好的支持他的工作呀。”

“我老公在麻房子电站上班,平时就我在家,我从17年开始,就跟着海兰一起种植中药材了,到今年猪苓已经有200窝,天麻350窝,还种了点重楼、银杏,今年光产业收入都达到了2万元,我从心里很感激海兰,多亏了她带领我们搞种植业。”太山坝村杜孝英高兴地说。

在刘海兰的苦心经营和真情带动下,林口子组的妇女们积极投身其中,齐心协力发展壮大猪苓、天麻、银杏苗、黄精、重楼等中药材产业,如今林口子组也成为了太山坝村产业发展种类最多、规模最大、收益最好的组。通过带领群众积极发展产业、雇佣贫困户务工等方式,刘海兰带动周边30户群众增收致富。

像刘海兰这样的农村妇女还有很多很多,她们孝老爱亲、勤劳奋进,用双手撑起了四亩地镇脱贫攻坚战场的“半边天”。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来,四亩地镇始终坚定不移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实现了三个贫困村脱贫出列670户2054人全部脱贫越线,贫困发生率由50.82%降低到零,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激情得到了激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合力不断增强,贫困状况得到了历史性解决。

在这场硬仗中,四亩地镇的女干部、女致富带头人、农村妇女们充分彰显巾帼不让须眉的娘子军本色,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挥洒热情和汗水,为四亩地的发展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