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体做法
我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全县留守儿童有1.18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2.46万学生总数的48.4%。自2007年开始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列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行了“两纳入”,探索建立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长效机制。党政统筹,就是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三年规划和分年度工作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部门联动,就是组织各个单位按照部门职能,开展“履行工作职责,服务留守儿童”活动,实行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单项考核。学校为主,就是使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成为义务教育工作的拓展与延伸,学校围绕这一工作来拓展领域、延伸链条,提升素质教育的水平。家庭尽责,就是组织家长参加培训,签订家长、监护人、代理家长三方协议书,增强家长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组织开展维权活动。社会参与,就是通过推行代理家长制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方式,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来。儿童为本,就是坚持以留守儿童为工作主体,尊重留守儿童成长规律,避免把留守儿童标签化、问题化、弱势化,培育和引导留守儿童成为自强儿童。按照这样的工作机制,我们积极建设三大中心,培育四支队伍,构筑关爱平台。三年投资5400万元在全县农村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建成了26所留守儿童成长中心,并采取政策激励、部门帮建、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社区建设了一批留守儿童校外活动中心和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组建了70名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管护专职队伍、2500名代理家长队伍、260名留守儿童工作志愿者服务队伍以及精干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专家队伍,使留守儿童真正达到了“学业有教、安全有保、亲情有护、生活有帮、困难有助”。
二、主要成效
学习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茁壮成长。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系列关爱措施和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据调查,84.41%的留守儿童自信心有所提升,93.33%的学业成绩、行为习惯有所改进。
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开展外出农民工维权行动、妇女儿童维权行动,对贫困外出务工家庭实施救助,全方位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使家长可以放心外出务工,2010年,全县外出打工人数比上年增加了6000人,创劳务收入3.8亿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社会和谐。
形成了人人奉献爱心的良好社会风尚。我们关爱留守儿童的决策受到了全县人民的热烈拥护和广大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踊跃参与。奉献爱心、乐于助人,成为一种时尚。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社会各方以多种形式共向留守儿童献爱心1000余万元,有力推动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释放了复制效应,更多的儿童得到福祉。经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中国法制报等200多家媒体先后采访报道,我们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机制,被誉为“石泉模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分别对石泉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做了重要批示,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部长邓丽、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杨念鲁专程来我县实地调研,我们先后被授予“全国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县”、“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今年1月,我县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长效机制建设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我们的探索和做法,得到复制和推广,使更多儿童获益。
三、几点体会
总结几年来的工作,我们体会到,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一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重视留守儿童教育虽不能直接产生GDP,也不能快速显性地产生政绩,但是它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和谐社会建设、关乎发展大局,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统筹城乡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常抓不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机制。二要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留守儿童工作仅靠妇联来做不行,单凭教育也不行,需要政府主导,多方配合,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工作机制上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形成综合育人的整体效应。三要上下联动,统筹推进。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人员编制、运行保障等问题。有关科研机构应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科学研究,开展业务培训,为基层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从而形成国家推动,地方探索,教育切入,整体提升的工作局面。
2011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