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推行留守儿童、老人、妇女“三关爱”工作纪实

2012-12-24 10:32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

     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高劳务输出率、高离婚率、矛盾纠纷发生机率高、社会维稳成本高并存,并由此不和谐、不稳定、不安全因素诱发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倍受社会各方高度关注。陕西石泉属典型的山区县,也属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实现民富县强的发展目标,该县大力调整产业发展结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9年20:51:29变为2010年的17:55:28,预计到2015年将变至10:45:45,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在当前已经成为乃至今后也必将成为石泉人增收致富的主打产业。一边是以劳务为主的产业经济蛋糕越做越大,一边是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学、养、帮、爱”的问题越发突显。为了让“三留守”人员有关爱、有帮扶、有亲情、有温暖,让务工者能安心、能放心、能创业、能发展,石泉县委、县政府通过调研分析,探索总结,创新实践,全力推行关爱服务留守儿童、老人、妇女工作,让全县2万余名“三留守”人员享受政策关爱,沐浴阳光和风,生活变得更加幸福美满。
           主动服务:让她们倍感幸福、温暖
        “卢洪清太阳能坏了,水池和厕所下水道坏了,还有胡耀德农家乐忙不过来了,都有人帮了。”说起村上对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的帮助,村民们称赞说这工作做得实在。正在家照顾1孙子、2孙女64岁的郑业莲说联系她们的村主任办得两件事很是让她们感动,一是她家她10岁的大孙女与陈家的女娃一起玩耍,陈家女娃摔伤住院花了4000多元医药费,对方要她们掏一半的费用,后经村主任李相平上门做思想劝导和纠纷调解工作,最后她们出了200元车费了结此事。二是11月9号她家1岁多的小孙子拉肚子、呕吐很急很严重,李相平打电话时得知后及时帮忙把娃娃送到镇卫生院救治,在办理出院手续时郑业莲把票据弄丢了,李相平又找到医院方说明情况,医院把剩余的钱给退了,这让她们家在经济方面少了损失,也感觉做什么事都有了主心骨。有老年人说自家劳力少,农忙时有帮包人联系互助队的上门帮忙;有妇女说村里成立自乐社和兴趣活动小组,结伴娱乐,广场健身等活动有人组织了;有患病的群众说在生产、生活、就医等方面得到的关爱照顾更多了。
  池河镇五爱村共有1985人,打工者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近30%,留守儿童20余人,留守老人有15人,留守妇女有14人。为了确保实现留守人员安全有保障、困难有帮扶、生活有温暖、精神有关怀的目的,以建设“绿色家园、和谐庭院、幸福村庄”为目标的该村根据石泉县民政局选村推进试点工作的要求,重点围绕留守人员人身安全、实际困难、精神生活等方面,强化推行“八大”保障做法(组织保障即有一套健全的工作班子;制度保障即有一套完整的关爱管护服务制度;经费保障即有县、镇、村投入的专门工作经费;活动保障即有结对帮扶活动,定期走访、谈心交流活动,定期开展 “优秀管护员、好媳妇、好公婆、孝顺儿孙”评选、免费健康查体、社团组织活动等;法制保障即有镇村调解组织调解到位、普法宣传跟进到位、常见涉法案件分析到位、人身侵害防范到位;亲情保障即推行代理家长、互助帮扶、结对认亲、亲情电话互访做法;政策保障即争取县上的,落实镇上的,制定村上的,将产业、创业、救助、搬迁、医疗政策等优先照顾她们;环境保障即利用村组会议、宴会、节会、培训会等做好宣传引导,利用项目建设做好设施保障,优化软硬环境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村妇代会主任胡洁说,这样强有力的保障让留守人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忧愁烦恼也少了,棘手难题也少了,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得到大幅提升。

        民生和谐:让正能量助力跨越发展

  大沟村地处曾溪镇的大山深处,留守妇女葛兴秀过去一边要照料生活不能自理的91岁老伯,一边要担负养蚕喂猪发家致富的重担,自村上确定党员干部李世玲包联她后,给她家协调解决老年人困难生活救助、发展产业所需的肥料、劳力、器具设备、房舍建设等问题,让她的生活负担轻了,发展产业的信心足了,一两年时间成了村上有名的产业发展大户。
    有人说抓经济产业发展、抓项目建设可以产生GDP,有人说抓立杆见影的工作可以快出成绩快出政绩,一个国贫县大举措、大投入去破解去力抓这类普遍存在的社会难题、投入消耗的民生工程有何意义?在多数地方大抓经济建设的热潮中,石泉县却为何要城乡齐动、下大力气抓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关爱管护工作呢?
  石泉县委书记马晓旬说,第一我们的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专注并做好“三留守”工作是执政所需,是民本所需,也是党委、政府工作宗旨、性质所在,更是领导干部工作职责和任务所系;第二劳务产业经济体系发展日趋成熟,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明显,对这种贡献值大的劳务经济的正能量需要激发,激发正能量就需要把影响劳务输出人员正能量发挥的留守问题解决好,做好留守关爱管护工作,就是要让他们少担忧、少顾虑、少负担、少阻力;第三借载体抓工作,借合力抓工作,立足长远谋发展方能长期见效益。如同旅游景区免除门票,直接算帐是少了收入但游客量大增拉动地方运输、餐饮、宾馆服务业、其它商品零售业的发展让间接的综合收入实现大幅增长了。留守人员工作抓好了,干群联系更加紧密,让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得到检验;民生项目大量投入,让乡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强民助民利民惠民政策打捆打包投入,让基层群众发展信心得到增强,群众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主体作用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亲情友情感号和吸引,让务工创业者产生投资并支持家乡发展的热情。
  做此项工作,县长李启全算了三本帐:一是对比帐。外出劳工人员基数大,留守人员基数大,一些因婚姻、感情、地界、产权、邻里等纠纷和社会保障及其它信访问题的集中突显,各类治安、刑事案件的发生,对务工、留守人员的家庭安全,城镇乡村的社会安全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其等发生大事故、大案件、大舆情再去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去弥补、去挽救、去做善后工作,抓末节处理还不如做实工作从源头抓起,做好“三留守”人员关爱管护基础工作,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成本帐。抓留守人员关爱管护工作每年虽然需要投入各类资金较大,但收到的成效却是非常明显的,务工人员挣到劳务收入有5.5亿元;留守人员家庭创业增收有6、7000万元;务工能人每年拉动2000人进城购房定居,带动房产、装璜等消费超过1亿元,可起到小投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三是效益帐。社会和谐稳定是基础,是实现大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抓好社会综合治理工作,通过降低负能量积存,减少负效应影响,让石泉社会治安满意率从2010年的93.1%上升至2011年的94.39%;一方面挖潜增效提升加能量,加快关爱管护体系建设,打造政府和社会各界共举的社会公益事业服务品牌,在和谐共存、互惠共赢的大好发展局面下,让各方面的正能量得到充分激发,进而支持全县新型工业、城乡统筹、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和扶贫开发五个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全县生产总值也由2010年的27亿元跃升至2011年的32亿元,2012年预计达到37.5亿元,从这个情况来看,抓“三留守”人员关爱管护工作虽不直接产生GDP,但间接效益、综合效益、长远效益却是非常明显的。

       四大体系建设:让留守人员沐浴阳光

       11岁的刘朝萍是池河小学五年级学生,爸爸在打工中出意外事故死亡,妈妈外出打工又失去联系,因为有钟泽娥那样认真负责的辅导老师当上她的“代理家长”后,精心教她学习舞蹈、给她辅导功课、带她游玩、购物等,让这个打小不知道父母模样的她感受到妈妈般的照顾和家的温暖,她感到无比的开心幸福。勤奋上进、阳光灿烂的小朝萍还因为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好、文艺特长表现突出,在2010年被推荐为全县“十佳自强儿童”并受到县上隆重的表彰奖励。
  据了解,近几年来,石泉通过力抓三大中心(留守儿童成长中心、校外活动中心、托管中心)和四支队伍(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队伍、代理家长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教育管护专家队伍)建设,深化“六位一体”(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为主、社会参与、家庭尽责、儿童为本)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模式,此教育管护工作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石泉还被授予“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示范县”。 石泉县民政局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为抓手,结合深化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和推进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管护服务工作,按照县上的要求,从四大体系建设方面入手,创新实践,全面破题:
  健全管理体系。组织管理方面,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民政、教体、妇联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留守人员管护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建立“县指导、镇负责、村落实”责任制和学校、村(社区)、家庭管护网络,确定由各村组建的留守老人、妇女管护服务中心和各校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中心负责主抓。资料管理方面,县级建立各镇留守人员资料库,各镇建立各村、教育局建立各校留守人员资料库,各村(校)建立本村(校)留守人员资料库和管护服务工作日志,各包联责任人与管护服务对象互留服务工作联系卡和爱心名片。
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围绕留守人员学习、生产、生活、情感等方面实施有效的服务。在留守儿童方面,将关爱服务体系纳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任务进行安排落实。继续实行代理家长制,发展代理家长3000名,确保每一个有困难的留守儿童都有代理家长的管护。同步安排留守儿童校外辅导老师、心理辅导员、生活老师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使之学习、生活安排合理有序。在发展家庭产业方面,一是优先安排农科人员做好生产技术服务;二是利用互助队做好季节性帮工帮活类的劳务服务;三是帮包人做好籽种、肥料等生产物资代购服务及产品销售方面的代售服务;四是协调做好产业发展信贷服务。在生活方面,对行动不便、智力不高的困难人群实行就医、护理、救助等方面的跟踪服务和志愿服务。在情感方面,做好沟通服务,要求包联人与管护服务对象电话联络每十天不少于一次,每月不少于三次。与留守人员子女或丈夫电话联系每季度不少于一次。上门或约定地点与管护服务对象见面,谈心、拉家常,沟通交流,开展心理疏导,每月不少于一次。通过亲情友情、心理安抚等形式从精神上给留守人员以安慰,使其感受人文关怀。在矛盾纠纷方面,做好劝导、调解、法治服务,包括对劳工人员做好维权服务等,让他们尽享服务,安心发展。
  健全保障体系。经费保障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留守老人和妇女方面,每村每年安排2000元留守人员管护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同时还根据工作需要实行逐年增长。项目保障方面,依托校园、村(社区)活动阵地和“妇女儿童之家”,新建一批公办、民办幼儿园,建立40个规范的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建设11个儿童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200多个留守人员管护服务中心,切实解决留守人员教育活动场地紧缺的现状。政策保障方面,整合低保、两免一补和圆梦教育基金等救助政策,对特困和受到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进行紧急救援和帮扶;凡是留守老人愿意到敬老院的可纳入敬老院统一管护;凡是经济困难的留守家庭,对其相关护理费、生活费予以适当补贴;凡是技能妇女创业及关爱困难妇女的各项优惠政策优先落实给留守妇女,总之,做到凡是留守人员符合救助条件的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安全保障方面,落实村组和包联人防汛、防滑、防火、防盗、防侵权伤害等安全管护责任,确保留守人员及时有效规避灾害风险,同时每村(校)至少选配2名协警(校园保安)协助驻村或片区民警主抓治安工作,保障留守人员人身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舆论保障方面,在县内媒体开设专栏对法规、政策和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先进事迹等进行宣传,在社会层面,开展征文、演讲比赛活动,举办尊老孝老、创业之星、自强儿童等方面的评选活动,精心打造“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进万家”、“爱心妈妈”、“手拉手”、“情系夕阳红”等爱心帮扶活动品牌,为推进关爱留守人员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健全制度体系。分别印发了《进一步深化全县“六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机制的通知》、《石泉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管护服务办法(试行)》、《石泉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管护服务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办法》、《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管护服务工作制度及工作人员职责》等,对留守人员的包联、关爱、帮扶、救助等,对各镇、各部门工作责任、任务及各代理家长、管护服务人员的服务、考核、奖惩、责任追究等内容都进行了明确要求。目的通过制度抓管理抓落实,要让管护服务人员日常联络知情况、定期走访常交流、安全监护保平安、力所能及解其难、教育引导促自强;要让留守人员有关爱、有帮扶、受尊重、受保护、享安乐、享和谐;要让单位部门有共识、有压力,给政策、促工作。经实践检验,此项关乎民生和谐的工作自开展以来就深得民心,获得公众广泛好评,由事实证明,坚持民本优先的执政思路、工作理念、务实实践,总会是一路阳光,一路鲜花,一路掌声的。